博弈论/Game Theory

我们从两条路径进入关于声音的探索

一、婴儿的敏感

在陪伴婴儿的过程中作为父亲角色的发现——在声音被社会化建构之前。他们基于生理性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声音进行着关注。这种关注来源于还未被社会规训过的一种敏感。借由婴儿的耳朵可以扩展我们聆听的方式。也可以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来类比,将婴儿比作人类发展初期——在声音还未被赋予各种社会信息属性之前,声音意味着什么?

二、简化聆听

Pierre Schaeffer提及的简化聆听——以声音本身的特点为中心的聆听模式,与它的因果和意义无关。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从祛除社会化属性到从声音的物理特性出发的个人建构路径。这也是我们进行声音探索想要去回答的——个人如何去扩展声音的聆听体验。

我们的探究通过“博弈”的方式来进行。它是我们个人生活状态的直接反应。这种进入应该是最直接的。表达符合了状态。

每一首作品都是两人之间的博弈以及我们与自己的博弈。

NO.1

音乐性与非音乐性的博弈

一般的音乐性建立在调式、和声系统之上,非音乐性则是随机、离散的系统。而均衡点回到了最为本质的数学。

 

NO.2

空间博弈

声音从不同的角度涌入。一种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博弈。求和制造了混沌。

 

NO.3

音量博弈

振幅的直接对抗。最后相互消解为统一。

 

NO.4

质感博弈

用类比建立起一种理解声音的方式。两种干净表达的博弈以及外部环境和这首歌之间的博弈。均衡点在空白处的回声。

 

NO.5

信息博弈

声音的社会性信息获得和社会性信息的解构。同样归为混沌。

 

NO.6

主体性博弈

意义的有意传达(听我的)和听觉感受(我听起来是)构成了声音主体性的博弈——该由谁来解释声音的意义。

 

NO.7

有序无序的博弈

自由落体的无序和行进的有序节奏的博弈。相互导向对方。

 

最后,反思这些,其实我们是在说同一件事——我们对声音的感知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