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分类法

它的开端始于最近反复读到一个片段——博尔赫斯在《探讨集》中虚构的中国百科全书。在《约翰威尔金斯的分析语言》中,博尔赫斯借用这个百科全书中的分类用以说明分类的随意和差异,以及我们对世界万物认识的局限。

类和关系的基本思维结构在我们年幼时就已建立。我们通过联想、类比、概念组织将我们的经验世界进行分类。如“土气水火”;如“阴阳”;如“飞禽走兽”;如“喜怒哀乐”。

社会性符号系统建立之后,我们可以从符号系统衍生分类。一种结构自我可以生发和扩展。最为通识的是林奈的生物分类法——它是对于社会结构的复制。将kingdom作为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而当真菌被发现后,以“王国之上为域”——借由政治上的概念创立域为更大的分类单位。社会结构通过层级概念将自身的权威、稳定赋予了自然。

同时,在能和数字产生对应关系的领域,我们也习惯基于数字逻辑的分类。如“单声道双声道”,“百万、千万、亿万富翁”。甚至视频中的倍速也如此。与之相近的是基于字母顺序的(A——Z)分类。

图片
图片

此类分类系统占据逻辑优势,代表着强烈的、不可置疑的客观性。

对于其他领域内的语义的借用是日常当中最为常见的——硬摇滚&软摇滚;写实&写意;现代&后现代;古典&新古典;喜剧&悲剧。它的创造和使用简单、日常而高效。它是系统间的相互解释。

在声音领域也是如此。我们有基于物理学领域的声音分类——高频、中频、低频。我们也有从其他感知领域的联想分类——舒缓的、温柔的、躁动的、压抑的。

一种分类以及分类的命名虽然为我们提供给了一种感知和实践的经验方式。但任何一种分类的建立都是伴随着对于整体感觉的舍弃。特别是当符号系统成为先行的一种方式时——即分类先于经验和实践时。

当我们从一个小孩口中听到类似于“我要一分钟那么多的纸”这样对物体的特指和命名时。我们就能看到我们自己在前运算阶段的思维和博尔赫斯的对应——超越规整逻辑的、基于实践的分类,

从声音的探索(好玩)角度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对于日常分类的突破——实践先于分类。我们将临时发起的、依靠直觉的一次次具体的声音实践活动用分类的方式进行命名。

分类一:作为父亲的

作为父亲的,NoFlyNoHigh,3分钟

图片

实践方式——在家中,把我们自己小孩的玩具一一收入有节拍器的柜子中,摆放整齐。

分类二:有情绪的

有点情绪的,NoFlyNoHigh,7分钟

图片

实践方式——用麦克风现场发出声音,电脑将声音信号的振幅用来调制可引发军鼓振动的正弦波信号。最终让众多军鼓产生共振。

分类三:被玻璃隔开的

隔绝的,NoFlyNoHigh,3分钟

实践方式:开车出行,同时录制车内和车外的声音,合成在一起。

分类四:河两岸的

河两岸,NoFlyNoHigh,1分钟

图片

实践方式:在河的两岸分别录制发出的和接收的声音,后期将接收到的声音在时间上前移,先于发出的声音播放。

分类五:被水过滤的

被水过滤的,NoFlyNoHigh,1分钟

图片

实践方式:在数百米的水管(里面有流水)一端敲击石头,录制敲击的声音,同时在下游录制通过水管到达的声音,合成在一起。

你会看到重要的不是分类,而是实践和命名,以及在名实之间的逻辑的和非逻辑的关系。我们不用它是否是合理的来回答这种分类命名,而是用你是否实践了来代替。当我们日常当中充满“一分钟的纸”这样的表达时,它会多么具有诗意。